上分宝:值得大家信赖的下载网站!

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攻略资讯 > 新三国诸葛亮如何究竟如何塑造风范(人物形象分析)

新三国诸葛亮如何究竟如何塑造风范(人物形象分析)

时间:2023-05-13 08:55:49来源:互联网

果盘新三国魂变态版
果盘新三国魂变态版新三国魂三国手游果盘手游
  • 游戏类别:角色扮演
  • 游戏大小:9.5M
  • 游戏语言:中文
  • 游戏版本:2.0.1
点击查看
扫码查看

  士人政治家的典型——说诸葛亮(一)

  文 | 郭英德

  一、引子:士人政治家

  毛宗岗在批评《三国演义》时,极力称赞“三绝”:诸葛亮、关羽和曹操,其中,诸葛亮被认为是“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”(毛本《三国演义》卷首《读三国志法》)。

  我觉得,《三国志演义》中的诸葛亮形象,有一个突出的特点,即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理想。小说在塑造诸葛亮形象的时候,融入了非常浓厚的中国古代士人气息——包括士人的政治理想、政治情操和生活态度。

  94版《三国演义》·唐国强饰诸葛亮

  诸葛亮之所以被历代文人士大夫称道,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他不仅是一位功勋盖世的伟大的政治家,而且更是一位涂染着浓重的士人色彩的政治家。那么,作为一个士人政治家的典型,《三国志演义》小说中的诸葛亮有哪些主要特征呢?

  二、士人的政治选择:君臣契合,鱼水恩深

  择主而事

  中国古代士人心中最憧憬的政治理想,就是:“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”“龙从云,虎从风”,中国古代士人由衷地渴望风云际遇,得到明君的重用,使他们在政治上得以大展宏图。

  在《三国志演义》小说中,诸葛亮还没有出场,他弟弟先唱了一首楚歌,代他表明心迹:“凤翱翔于万里兮,无梧不栖;吾困守于一方兮,非主不依。自躬耕于陇亩兮,以待天时;聊寄傲于琴书兮,吟咏乎诗。逢明主于一朝兮,更有何迟;展经纶于天下兮,开创镃基。救生灵于涂炭兮,到处平夷;立功名于金石兮,拂袖而归。”(卷八《玄德风雪访孔明》)

  楚歌中最关键的一句是“非主不依”——不是我看得上的明主贤君,我就不愿为他效劳。如果遇到明主贤君,我就可以“展经纶于天下”,“救生灵于涂炭”,“立功名于金石”。这正是中国古代士人政治家的抱负。

  诸葛亮是很有才华的人,他常常“自比管仲、乐毅”,徐庶甚至认为“管仲、乐毅不及此人也”(卷八《徐庶走荐诸葛亮》)。所以诸葛亮有着非常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。

  在汉末群雄争霸的时代里,诸葛亮虽然隐居南阳,躬耕垄亩,自己称为“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”(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),实际上他胸怀大志,抱经天纬地之才,而且声名远扬。

  诸葛亮

  当时,在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周边,北边是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曹操,东边是踞长江而窥天下的孙权,离南阳不远的荆州一带则有汉宗室刘表,西南边的西川有刘璋。这些诸侯都有相当的势力,雄霸一方。

  我们不禁要问:在汉末群雄逐鹿、风云际会的历史条件下,有众多的英雄豪杰崛地而起,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,不选择孙权,也不选择刘表、刘璋,偏偏选择了刘备?

  我们还可以问:当时真正有一统天下的势力和能力的,恐怕得数曹操。从诸葛亮本身来说,他有一统天下的志向,他应该选择能够一统天下的诸侯,但是他没有选择曹操,反而选择刘备,这又是为什么?

  因为诸葛亮有两条明确的择主标准:第一,他所选择的人主必须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。这是很重要的一条标准,如果是庸才,诸葛亮肯定不会选择,所以他肯定不会选择刘表,不会选择刘璋。

  第二条也很重要,诸葛亮在择主时,特别想到这个人主必须能够尽他之才,能够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,能够把他作为委以重任的股肱,这样的人主才是诸葛亮选择的对象。尤其是这后一条,在根本上决定了诸葛亮的政治选择。

  《三国志》里记载,赤壁之战前,诸葛亮出使东吴,东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孙权,诸葛亮说:“孙将军可谓人主,然观其度,能贤亮而不能尽亮,吾是以不留。”(《诸葛亮传》注引《袁子》)

  三国志(同文书局石印本)·蜀志·卷五·诸葛亮传

  诸葛亮认为孙权的确是一位盖世英雄,这没问题,但是看他的度量,虽然能器重我诸葛亮,但是不能尽用我的才能,所以不选择孙权。

  的确,与孙策相比较,孙权只是守成之主,而不是创业之主,他怎么能让诸葛亮真正实现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呢?

  可见,诸葛亮认为,他所选择的主人不仅仅要看重他,不仅仅要礼贤下士,要求贤若渴,更重要的是,既然出山了,一定要干出最轰轰烈烈的事业,所以仅仅礼贤下士是不够的,还应该能够尽他之才。

  那么,什么样的人主才能尽诸葛亮之才呢?

  在曹操一方,人才济济,即使是佼佼英才,厕身其中,也很难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华,难得脱颖而出。

  据《诸葛亮传》注引《魏略》载,当诸葛亮好友孟建思乡心切,想要到中原求取功名的时候,诸葛亮曾经劝阻他,说:“中国饶士大夫,遨游何必故乡邪!”这是大实话。你瞧,像司马懿这样的不世人才,在曹操手下混了19年,不是也没混出个名堂来吗?而人生能有几个19年?

  同样,孙权一方的人才也是非常充足的,并不缺人,甚至不缺统帅式的人才,如周瑜、鲁肃、吕蒙、陆逊等等。

  94版《三国演义》·洪宇宙饰周瑜

  当时,能够称为当世英雄,又在人才资源上真正匮乏的,恰恰是刘备。相对曹操、孙权来说,刘备的人才观念比较滞后,对人才一直不太重视。他一开始到处流窜,寄人篱下,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他身边缺乏真正能够为他所用的人才,尤其是属于智力方面的人才。他有关羽、张飞这两个结拜兄弟,但在出谋划策方面都不管用。好容易得到一个徐庶,帮他打上一阵胜仗,但是又被曹操给逼走了。

  所以,刘备兵不过千,流离失所,无处栖身,除了关羽、张飞两位“哼哈二将”和赵云、糜竺等几位忠心耿耿的战将以外,在人才资源上一直极度匮乏。

  诸葛亮看得非常清楚,正是刘备,才急需像他这样的人才。刘备在群雄逐鹿时代的“劣势”和“短处”,在诸葛亮择主的慧眼中,反而成了“优势”和“长处”。

  当然,刘备一方也有先天的优势。这个优势首先是他姓刘,好歹是皇族,他可以打起刘姓的旗号来争霸天下,不管这个旗号有多虚假,但毕竟是一杆旗子。曹操只是姓曹,孙权还是姓孙,而刘备毕竟是姓刘,相比较来看更为正统。另外,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,在群雄逐鹿的局势中,刘备以他的“大仁大义”道德品质,赢得了百姓的拥戴,赢得了天下的口碑。

  所以,诸葛亮选择刘备,既看重刘备的皇族身份,也看重刘备特有的口碑。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,却看得非常明白,真正能够和曹操、孙权构成一种竞争势力的,不是袁术,不是袁绍,更不是刘表、刘璋,而是刘备。

  刘备

  当然仅此还不够。诸葛亮之所以在众多诸侯中唯独看中刘备,认定只有刘备才是他一直等待的有道“明主”,不仅仅因为刘备姓刘,血统纯正而得天独厚,也不是因为他与刘备志同道合,有志于“兴复汉室”,更不仅仅因为刘备“弘毅宽厚,知人待士,盖有高祖之风”(《三国志·先主传》),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刘备已经陷入穷途末路、饥不择食的境地,极其缺乏人才,非诸葛亮不可,这样才可以真正地“尽”诸葛亮之才。

  中国古代的士人,从孔子开始,就有一种求得“明主”、实现抱负的政治理想、政治期望。孔子就说:“沽之哉,沽之哉,我待贾者也。”(《论语》)这就是后人所说的:“学成文武艺,卖与帝王家。”

  所以《三国志演义》以洋洋洒洒的篇幅,浓笔重墨地描写了刘备“三顾茅庐”的故事,一方面固然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、礼贤下士的君主风范,更重要的是为诸葛亮自抬身价、择主而事做足了文章。

  与一般的和平年代不同,诸葛亮生活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动荡年代。他既无法靠老辈子的“门荫”、“世袭”,也无法靠科举考试“鲤鱼跃龙门”,走上仕途。他生活在乱世里。

  “乱世出英雄”,三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,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时代。《三国志演义》讲了许多选才、用才以至于争才、抢才的故事,争夺城池甚至都不如争夺人才重要。曹操在攻下荆州后就说:“吾不喜得荆州,喜得异度(蒯越)也!”(卷九《刘玄德败走江陵》)在这个时代里,一方面是君择臣,另一方面是臣择君,是一种双向选择。在这种双向选择中,可以显露出一个人政治选择的智慧。

  诸葛亮在这些人才中是最杰出的,他不是坐等着别人来选他、用他,而是静观形势,“非梧不栖”,主动地选择“明主”,保持着一种在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建立以后士人丧失已久的“择主而事”的权利。士人一旦取得了这种“择主而事”的权利,就是获得了政治生活中的自由。

  为帝王师

  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“为帝王师”,即做帝王的老师。他在智慧上,在能力上,远远高出帝王,但是他不会去篡夺帝王的权力,而只会自我定位,做好辅弼的工作。

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诸葛亮选择了刘备,意味着他本身有让刘备能够选择他、能够认可他的那种非同常人的厚重本钱。这种厚重的本钱,就是他的超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洞察力。所以就有了“隆中对策”。

  “隆中对策”时,诸葛亮提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策略。在汉末动荡的年代里,他第一个看到了“三分天下”的历史趋势,这是很了不起的。当然,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,“三分天下”并不符合历史的发展,历史的发展是要统一天下。但是在汉末特定的历史时期,“三分天下”的确是不同凡响的政治策略。

  对刘备来说,“隆中对策”所勾勒出来的政治前景,特别具有诱惑力。刘备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种前景,所以诸葛亮给他描画出的政治蓝图,一下子就把他给震住了,这令他对诸葛亮刮目相看,佩服得五体投地。刘备“三顾茅庐”,不仅仅请出了一位诸葛亮,而且请出了一个高明的政治策略、明晰的政治目标。在这点上,诸葛亮堪称“帝王师”!

  对诸葛亮来说,当刘备前来请他的时候,他一次、两次、三次地推辞,不愿出山,最后好像是被迫出山了,这也是为了自尊其位,为成为“帝王师”作铺垫。

  诸葛亮的选择是明智的。出山以后,刘备对他推心置腹,以诚相待,君臣投契,如鱼得水,使他得以尽展雄才大略,纵横捭阂,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人生。

  增像全图三国演义(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)·十九卷

  对于诸葛亮的出山,老百姓的看法和士人并不一样。

  古代士人认为,诸葛亮能够选择刘备,这是君臣风云际会,如鱼得水。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,其中两句道:“鱼水三顾合,风云四海生。”(《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弟》)因为有刘备的“三顾茅庐”,诸葛亮就如鱼得水,从此以后就可以大展宏图了。这是士人的解释。

  而老百姓不这么看。元杂剧《火烧新野》描写刘备“三顾茅庐”,诸葛亮“隆中对策”之后,刘备恳切地邀请诸葛亮出山,诸葛亮怎么也不愿意,坚持继续隐居。他说:“我的对策已经卖给你了,但是我本人不出山,不能干这个事情。”

  刘备非常着急。这时赵云闯了进来,报告喜讯,说刘备夫人生了个儿子,就是阿斗。诸葛亮听了很高兴,让人把新生儿抱过来。古代戏剧舞台是虚拟的,不管多远的距离,人物在场上转一圈,就能把阿斗抱过来了。抱来以后,诸葛亮一看阿斗的面相,知道“此子有数十年帝王之相”。在历史上,阿斗当了41年皇帝,其中十几年是诸葛亮做宰相。按照正常推理,既然阿斗有几十年皇帝之命,那么,只要诸葛亮能够长寿的话,就能有几十年宰相之命。所以诸葛亮就答应出山了。

  在老百姓看来,一个人假如能做十几年、几十年宰相,一生轰轰烈烈,这就够本了,没白活了。可见老百姓的理解和文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。文人觉得有“鱼水相合”的君臣合作就足够了,能做“帝王师”是士人的政治梦想。老百姓觉得这还不够,还要有更现实、更功利的考虑。

  为了突出诸葛亮作为“帝王师”的身份,《三国志演义》小说甚至有意贬低刘备的能力与作用,极力抬高诸葛亮,使二者之间形成强烈反差。

  诸葛亮与刘备

  小说中,在诸葛亮出山之前,刘备是相当聪明的,不管是保护自己,还是要取得人们的信任,都有智有谋,是个难得的英雄。连曹操对他都刮目相看,觉得他是个英雄,何况他人。但是自从诸葛亮出山之后,刘备的才能、智力就急剧地下降,下降到甚至不如一个小儿的地步。

  比如赤壁大战以后,周瑜设计要夺荆州,想出了一个馊主意,假称要发兵帮助刘备取西川,假道过荆州,驻扎下来补给一些粮饷,乘机夺取荆州。

  谁都知道这个做法是“假途灭虢”之计。但是刘备愣没明白过来。诸葛亮大笑说:“这等计策,小儿也瞒不过!”刘备却一再追问“此是何意”(卷十二《诸葛亮三气周瑜》)。连一向心疼刘备的毛宗岗,读到这里,都忍不住皱着眉头评道:“小儿瞒不过,大人倒不晓得!”(毛本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六回评语)

  刘备几乎丧失了主见,成为诸葛亮任意操纵的提线傀儡。比如,历史记载刘备过江东去娶孙夫人,无论是入吴就婚还是脱笼返回,都是刘备自己拿的主意,诸葛亮反而多方谏阻,但未被采纳。史书对此有清楚记载,见《三国志》的《先主传》及《山阳公载记》。

  但到了小说里,整个过程由诸葛亮全权包办,他用“锦囊妙计”调度一切,刘备却毫无主张,只能一味地“依计行事”,简直成了诸葛亮的“阿斗”(卷十一《刘玄德娶孙夫人》)。刘备甚至迷恋孙夫人,迷恋江东的繁华生活,不愿意回成都受苦受难。

  这不难看出,自从有了诸葛亮,刘备的智力下降到何等程度!他居然连自己毕生远大的政治目标、政治责任都可以放弃。而真正鼓励他、帮助他、辅佐他,真正成为蜀汉核心人物的,就是诸葛亮。

  自由地择主而事,成为“帝王师”,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,甚至可以引导君主,左右政治局势,这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政治理想,当然也是他们的梦想。《三国志演义》里诸葛亮的辉煌成就,为中国古代士人圆了一场政治之梦。

 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:京师文会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十七):心口不一的君子——说刘备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十六):心口不一的君子——说刘备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十五):心口不一的君子——说刘备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十四):心口不一的君子——说刘备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十三):古今奸雄第一奇人——说曹操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十二):古今奸雄第一奇人——说曹操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十一):古今奸雄第一奇人——说曹操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十):古今奸雄第一奇人——说曹操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九):古今奸雄第一奇人——说曹操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八):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——说周瑜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七):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——说周瑜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六):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——说周瑜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五):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——说周瑜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四):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——张飞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三):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——张飞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二):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——张飞

  郭英德老师讲《三国演义》(一):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——张飞

  文章作者

  郭英德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,从事古典文学研究,在戏曲小说、散文史、古典文献、学术史等方面卓有建树。著有《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》《读三国 说英雄》等。

  特别鸣谢

 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

  敦和基金会

  文章原创|版权所有|转发请注出处

  公众号主编:孟琢 谢琰 董京尘

  责任编辑:邓若雪

  • 热门资讯
  • 最新资讯
  • 手游排行榜
  • 手游新品榜
  • 软件排行榜
  • 软件新品榜